返回首页

熟铁冶炼技术发明什么时候?

257 2023-12-29 12:42 admin   手机版

一、熟铁冶炼技术发明什么时候?

生铁冶炼术的发明 我国在商代已知用铁,河北藁城、北京平谷出土过商代的铁刃铜钺,河南浚县也出土过商本周初的铁刃铜钺和铁援铜戈。不过,这几件兵器上的铁都是陨铁。陨铁来自天空落下的陨星,不是人工冶炼的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是甘肃灵台出土的春秋初年秦国的铜柄铁剑,说明在春秋初年我国已掌握了人工冶铁的技术。到春秋晚期,我国又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目前春秋晚期的铁器已发现过好几件,其中有江苏六合程桥两座东周墓出土的用块炼铁制成的铁条和用白口生铁铸成的铁丸,湖南长沙一座春秋晚期的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件白口铸铁鼎。 人类早期通常是在较低的温度(摄氏800度到1000度)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得到块炼铁的。块炼铁是一种海绵状的熟铁块,炼完后把铁块取出,炉膛要受破坏,不能连续生产,成本高,产量低。而且铁块中夹杂物较多,含碳量又低,质地软,很难用来制造形状比较复杂的器物。生铁是在较高的温度(摄氏1150度到1300度)下冶炼出来的,产品呈液态从炉中流出,可以连续生产,可以浇铸成型;它的夹杂物较少,合碳量一般超过2%,质地硬脆,适合用来铸造农具和其他工具。从块炼铁到生铁,这是冶铁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工冶铁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和利用商周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却首先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欧洲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懂得冶铁,但直到公元14世纪才应用生铁,反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我国的冶铁技术后来居上,从此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灌钢法 灌钢法是我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在1740年批捐炼钢法发明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用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分不能迅速渗入。我国发明的灌钢法,将生铁和熟铁一起加热,让先熔化的生铁液灌入疏松的熟铁的空隙中,使熟铁增加碳分变成钢材,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首先记载了灌钢法,北朝魏、齐间的泰母怀文曾用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宿铁刀”,可见灌钢法的发明当在南北朝之前,很可能是在西晋时期。灌钢法的出现,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为隋唐以后生产力的大幅度增长提供了重要条件。后来,灌钢法又不断发展。宋代把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间,用泥巴把炼钢炉密封起来,进行烧炼,效果更好。明代又有了改进,把生铁片盖在捆紧的若干熟铁薄片上,使生铁液可以更均匀地渗入熟铁之中,不用泥封而用涂泥的草鞋遮盖炉口,使生铁可从空气中得到氧气而更易熔化,从而提高冶炼的效率。明中期以后,灌钢法更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苏钢法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当炉温升高到摄氏 1300度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时,即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摘下的生铁液;这样,既可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而成分均匀的钢材。 在16世纪以前,我国的炼钢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受到各国的普遍赞扬。公元1世纪时,罗马博物学家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媲美。”TOP

二、古人会不会冶炼熟铁?

会。我们首先必须弄清生铁,熟铁和钢的概念。生铁中含杂质较多,硬度大,脆而易裂,熟铁含杂质少,韧性好,易弯曲,变形。而铁和钢的区别在于含碳量的大小,含碳量大为铁,古代人的铁淬火练剑实质上是将生铁中的杂质和碳去掉,变成熟铁,钢的过程。

三、中国古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如何?

我国人工冶炼铁较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要晚。据现存记载和对出土文物的考察,大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再早的传说和推测就不大可靠了。

《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人赵鞅曾率军队到汝滨,在那儿征收生铁,铸造了一个刑鼎,上面铸书了范宣子的刑书。

《管子》一书(虽为后人托名管仲所撰,成书较晚,但内容多取材于春秋时齐国官府的档案)曾记载:“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一,……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

东汉时人赵晔的《吴越春秋》说:春秋时吴王阖闾命工匠干将“采五山之铁精”进行鼓冶,锻造宝剑,他在妻子莫邪的协助下终于炼成两把锋利无比的名剑。这些记载都是有较大参考价值的。

从出土文物看,迄今最早由人工冶炼的铁器可举出这些:在甘肃灵台出土了春秋晚期的铁柄铜剑;在江苏六合县程桥出土了春秋晚期的块炼铁铁条和生铁丸;在长沙识字岭楚墓出土了生铁臿(锹);在长沙窑岭山出土了楚国铸造的铁鼎。从时间上看与文献记载大体一致。当然,在更早的时候,我国先民还曾接触过陨铁,不过那不是人工冶炼的。例如,1972年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中期遗址中出土过一件铜钺,其上镶有铁刃,经过科学鉴定,那是用陨铁嵌铸到铜钺上去的。那么怎样鉴别人工冶炼的铁和陨铁呢?主要根据是两条:其一是古代的人工冶铁中必然含较多的硅酸盐类夹杂物,而陨铁中不会有。其二,陨铁中总含有较高含量的镍(大约5%)和一些钴,而且镍、钴在铁中的含量呈高低相间的分布。

  在古代,炼铁的原料主要是富铁矿石(赤铁矿)。把它与木炭混合后,放在炼炉中点火鼓风,进行冶炼。木炭燃烧,既造成高温,又生成还原氧化铁的一氧化碳。实际上需要的冶炼温度要在1000℃以上。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原始的冶铁可能只是利用自然通风或用皮橐鼓风,温度不会太高。生成的铁不致液化,所以产品是半熔融状态的铁块,矿石中的其他未还原物质和岩石类杂质(矿渣)不能离析出来,便与铁形成一个熔块,因此得趁热反复锻打,挤出其中大部分的夹杂物。这种铁就叫做块炼铁。生产这种铁费工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也低。但它含炭极低,接近于纯铁,熔点虽高,但质地柔韧,易于锻造加工。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人们不断加高炼铁炉的身高,强化鼓风,炼铁炉逐步从地坑式发展成竖炉式,燃烧强度就会加大,产率就会提高。但也引起新的问题,随着冶炼温度的升高,铁中渗入的炭量也会增加,矿石中的硅、硫、磷经过还原后也会渗入铁中,这样便会得到另一品种的铁,即生铁。因含硅、硫、磷等杂质,熔点会降到1150℃左右。固然容易获得铁水,与炉渣可以较好地分离,也便于铸造,而且生铁质地坚硬耐磨。但也出现了严重的缺点,即非常脆,几乎完全失去了锻造的性能。

  从冶铁进步史的角度来看,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生铁与块炼铁居然同时出现,而在欧洲,虽然很早就掌握了块炼铁技术,但到14世纪才利用生铁。我国所以能在较早的时期就炼出了生铁,大概与我国青铜冶炼技术的高度发展有关。因为像铜绿山冶铜遗址中所发现的那种鼓风式竖炉如果强化鼓风,那么在加入铁矿石的情况下就有可能炼出生铁来。

  我国这两种冶铁工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共存的。块炼铁虽然工效低,但工艺和设备简单,产品又有优良的锻造性能,在炭火中进行渗炭,即可成钢,因而是古代锻造铁和钢的重要原料,它适应了当时社会锻制兵器和工具的需要。自春秋晚期以后,历代的以块炼铁或以它为原料的渗炭钢所锻造的器物几乎都发现了。例如大冶铜绿山古矿井出土了锻制铁工具;西安半坡战国中晚期墓葬出土了铁凿;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了各类锻造兵器;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铁兵器,包括中山靖王刘胜的铠甲(由2859片锻铁甲片缀成),它们都是块炼铁的制品。即使在西汉末期发展出了炒钢技术以后,块炼铁仍然流行,例如北京顺义县东汉砖石墓出土的铁器、陕西唐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铁剪、北京元大都顺承门外(今宣武门内)出土的长铁刀,还都是用块炼铁(或夹炒钢)锻制的。

  我国古代的生铁则先后发展出了四个品种。白口铁出现最早,前述六合县程桥出土的铁丸和长沙出土的铁鼎都是典型的白口生铁制品。其中所含的碳以碳化铁状态存在,这种生铁质硬而脆,断口呈银白色。它的优点是耐磨,所以适合制作犁铧之类的农具。我们的祖先很快就给它找到了恰当的用武之地。第二种生铁是灰口铁,因为其中含硅较多,而它能促使铁中的碳石墨化。因此小片的石墨使这种铁的断面呈灰色,而基体变成了含碳低的铁,所以其脆性减小。这种铁的铸造性能好,凝固收缩小,适用于铸造较精巧的物品。目前最早的灰口铁出自满城汉墓,是用来制作车上的锏(轴承)。由于灰口铁中含有石墨片,有一定的润滑作用,所以制作轴承正是它的专长。第三种是麻口铁,其性能介于上述两种生铁之间,在铜绿山和满城汉墓都出土了麻口铁制品。第四种是韧性铸铁。当把白口铁加热、保温,缓慢冷却时,其中的碳便会以团絮状石墨析出,而基体相当于低碳钢或中碳钢,这种过程现在叫“退火”,我国古代把这种工艺叫做“柔化处理”,所得的生铁就是韧性铸铁,这是冶金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这种处理技术,我国先民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摸索,在两汉至南北朝期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出土的韧性铸铁器物则不胜枚举。

  历来的生铁主要消耗在铸造各种农具、车具上。另外还有一些别的利用,说来饶有趣味。南宋以后曾用生铁大量铸造炮身,有的炮身长达数米,重量从数百到数千斤;西汉中山靖王墓的夹墙里、唐代乾陵墓道的砌石间、著名的隋代赵州桥的石块间原来都浇灌了生铁水,难怪坚固无比,这种工艺叫做“冶金固隙”;河北沧州后周所造的铁狮子是用10余万斤生铁铸造的;山西晋祠的四个大铁人则是赵宋时的大型生铁铸件;浙江雁荡山能仁寺的大铁锅,直径达2.2米,注明宋代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造,重达27000斤。此外,古代铸造的铁塔很多,泰山有一座明代嘉靖间铸造的铁塔,13层,全高竟达10多米。

  如果说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利用生铁方面总结出过丰富的经验,那么他们在摸索多种多样的炼钢工艺上,则贡献出了更多的聪明智慧,发挥出了更大的创造才能。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钢的国家之一,如果抛开那些不大可靠的传说和揣测,比较确凿的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证实,早在春秋晚期,即冶铁诞生不久,就已向炼钢过渡。

从长沙杨家山65号楚墓(春秋晚期)中曾出土一把铜格铁剑,经金相检验,证明它是钢制的,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钢器。在易县战国时期的燕下都也出土过钢剑,经过检验,揭开了战国时期炼钢技术的奥秘。它是以块炼铁为原料的,把它放在炭火上加以锻打,在排挤出其中夹杂物的同时,炭从表面渗进去,所以形成表面炭多,内部炭少的现象。锻打后铁片延伸,工匠便折叠起来继续锻打,并打制若干片锻接成剑身。因此在剑的横截面上就形成了含炭高低相间的分层结构。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所谓渗炭钢的炼钢方法。工艺比较简易,所需温度也比较低,当然生产效率也较差,质量也不大好。还值得一提的是,燕下都出土的渗炭钢有的业经淬火。可能初时是工匠们为了使锻成的刀剑冷却得快些,便趁热把它浸到冷水中,后来发现这样做可使钢变得坚硬,于是便逐步形成了一项专门的淬火工艺过程。

  工匠们在炼制渗炭钢的过程中,当然会发现反复加热锻打,次数越多钢件就越坚韧,于是便发展出了百炼钢工艺。“百炼”可以使钢的成分均匀化,夹杂物减少和细化,使钢的质量显著提高。这种钢可算是我国古代钢铁材料中质量最高的品种。冶金史家们曾检验了满城汉墓中的刘胜佩剑,就是百炼钢制品,而且刃部经过局部淬火,所以背部柔韧而刃部坚硬、锋利,可谓柔刚结合。这正是《汉书·王褒传》中所说:“巧冶铸干将之朴,清水淬其锋。”这表明淬火工艺在西汉时已达到成熟阶段。这种钢质量固然很高,但可以想象,“千锤百炼”是十分艰辛的劳动。据说,曹操曾请名匠为他炼制五把宝刀,竟费了三年之久。他把这种刀称为“百辟刀”,意思是说它极为锋利,连妖魔鬼怪都会被它吓跑。也正因为这类制品锻造辛苦,手艺精湛,所以备受后人称颂。浙江省龙泉县相传是欧冶子曾经造剑的地方,后人建有欧冶庙,至今仍是“龙泉宝剑”的产地,享誉中外,也正因为那里的匠师们继承和发扬着我国两千多年来的百炼钢传统工艺。

西汉后期,在我国炼钢史上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创造了以生铁炼钢的新工艺,那就是“炒钢”。炒钢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以后,放在陶质熔池中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借助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的碳及硫、磷等部分地氧化掉而成为钢(图2-4)。当然,在古代的技术条件和知识水平上,炒钢中的碳含量很难控制在理想的状况,而往往是一炒到底,把生铁炒成了熟铁,所以炒熟铁与炒钢实质上是一回事,熟铁就是含碳已极少的炒钢。在东汉以后,随着炒钢一熟铁这种新工艺的出现,有些百炼钢就转而改用熟铁为原料了。在山东临沂地区苍山出土过一把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的“三十炼”大刀,是目前发掘到的最早的以炒钢为原料的百炼钢类型制品。这种百炼钢质量极高,东汉后历代名剑宝刀多是用这种工艺锻造的。《晋书》记载,有一种名叫“大夏龙雀”的百炼钢刀,被誉为“名冠神州”、“威服九区”,大约就是以炒钢为原料锻造的。

  大约在晋一南北朝时期,又有一种别开生面的“灌钢”技术问世。这种炼钢工艺的科学原理是根据生铁含碳分过高,质硬而脆,熟铁含碳又过低,质柔不坚。而生铁较熟铁相对来说熔点相当低,如果把生铁与熟铁相互配合,放在一起加热,则生铁熔化,渗入熟铁中,两者性质便会折中起来,所以“生熟相加,炼成则钢”(宋应星语)。这种炼钢工艺到了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明确的记载,当时南朝的一位医药与炼丹大师陶弘景就说过:“钢铁是杂炼生鍒〔rou柔,指柔软的铁,即熟铁〕作刀镰者。”东魏的一位道士綦〔qi其〕毋怀文曾用这种钢锻造了一把宝刀,称之为“宿铁刀”,据说极为锋利,他作过一次表演,把铁甲叠成30札,手起刀落,竟截为两半。那么又为什么叫“宿铁”刀呢?《北齐书·方伎列传》有所说明:这种刀所用的钢是使生铁与熟铁同宿一起,如两性交配一样,把生铁精烧熔后灌注到熟铁中去,连宿数次,于是成钢。当时的匠师们对钢和铁还没有多少科学知识,居然能从祖祖辈辈的长期炼钢经验中总结出这种巧妙的方法,实在令人惊叹佩服。到了宋代,灌钢工艺更趋成熟,北宋学者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对它的介绍就更清楚了。那时是把熟铁条屈绕成盘,把生铁块嵌陷在盘条间,用泥封固起来,入炉烧炼,炼成后取出锻锤成钢。他说这种钢也叫“团钢”。这种工艺一直到明代仍很流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有翔实的介绍。

四、中国古代冶炼技术有什么独有特色吗?

青铜冶炼偏高锡重铅

铁冶炼过早用煤

官办冶炼 技术进步一直不大

五、冶炼技术?

就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然后用各种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

冶炼指用焙烧、熔炼、电解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方法把矿石中金属提取出来;减少金属中所含的杂质或增加金属中某种成分,炼成所需要金属。

六、中国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影响?

新石器时代晚期 :小件铜器(只是生活用具,不是生产用具)

商周:青铜器(1、生回产规模大;2、西答周时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利和秩序)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汉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匠户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水利鼓风(水排—有东汉太守杜诗发明)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北宋:有了以煤作燃料的书面记载

影响:1、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礼制的象征,在国家管理上起到一定作用。

2、铁器的发明,推动了铁制农具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改革发展。

3、金属冶炼的改革发展带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4、金属将古代中国带入冷兵器时代。

5、但自古以来的匠户制度使金属冶炼受限于统治集团,只是为统治者服务,匠户缺乏人生自由,劳动创造性严重受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新技术难以推广

七、萤石冶炼技术?

萤石具有能降低难熔物质的熔点,促进炉渣流动,使渣和金属很好分离,在冶炼过程中脱硫、脱磷,增强金属的可煅性和抗张强度等特点。

因此,它作为助熔剂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冶炼及铁合金生产、化铁工艺和有色金属冶炼。

冶炼用萤石矿石一般要求氟化钙含量大于65%,并对主要杂质二氧化硅也有一定的要求,对硫和磷有严格的限制。硫和磷的含量分别不得高于0.3%和0.08%。其产品质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216-87《萤石块矿》执行。

八、用煤冶炼技术?

1、铸铁柔化技术:早期的铸铁是白口铁,质地脆而硬,容易折断,不耐用。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铸铁柔化技术。它分为两种工艺:一种是在氧化气氛下对白口铸铁件进行退火脱碳处理,使之成为白心可锻铸铁;另一种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气氛下,对白口铸铁件进行长时间高温退火处理,使之成为黑心可锻铸铁。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它得到的可锻铸铁,既有较高的硬度,又有较好的韧性,这使生铁广泛用作生产工具成为可能。

2、高炉炼铁技术:也叫竖炉炼铁技术,竖炉炼铁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炼铁方法,从上边装料,下部鼓风,形成炉料下降,和煤气上升的相对运动。

燃烧产生的高温煤气穿过料层上升把热量传给炉料。其中所含一氧化碳同时对氧化铁起还原作用。

这样燃烧的热能和化学能同时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下层的炉料被逐渐还原以至溶化,上层的炉料便从炉顶徐徐下降,炉料被预热而能达到更高的温度。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竖炉炼铁的国家。

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竖炉冶铸生铁了,开始一般采用木炭用原料。

汉代可能使用煤炭作治铁燃料,然而用煤冶炼缺点很多,容易堵塞炉硝,并把煤中硫、磷等杂质带入铁中。

16世纪时我国发明了炼焦技术,焦炭炼铁不仅解决了燃料问题,而且焦炭质地坚硬,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使炉子能够加高、增大,产量大幅度增长。

焦炭又是多孔的,有利于炼铁过程中化学反应进行,所以是极为理想的燃料和还原剂,自那时起一直使用至今。

3、炒钢技术:炒钢因在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好像炒菜一样而得名。

炒钢的原料是生铁,操作要点是把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利用鼓风或撒入精矿粉等方法,令硅、锰、碳氧化,把含碳量降低到钢和熟铁的成分范围。

炒钢的产品多是低碳钢和熟铁,但是如果控制得好,也可以得到中碳钢和高碳钢。

炒钢的优点是成分可适当控制,生产率比较高,质量也比较好。

在现代,人们常把由矿石直接制钢的工艺叫一步冶炼或直接冶炼,而把先由矿石冶炼成生铁、然后再由生铁炼钢的工艺叫两步冶炼或间接冶炼。

炒钢的生产过程也分两步:先炼生铁,后炼钢。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炒钢的出现便是两步炼钢的开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古代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炒钢冶金技术,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发明和广泛应用了。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发明了炒钢法,在产业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淬火技术:西汉时期,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

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

5、低温炼钢法:炉温不超过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温炼钢法,能炼出品质纯良的好钢。

不过高温炼出的钢材较软,易打造成形,而低温炼出的钢材较硬,较难打造较费人工。

6、百炼钢技术:我国在春秋时就有了炼钢生产,而最初的钢都是海绵铁。炼钢时,把海绵铁放入炉内,让它在受热中渗碳。到一定温度后拿出来煅打,这就是最早炼成的钢。

后来人们在冶炼中发现,反复加热煅打的次数越多,钢件越硬。所以,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工匠们都有意地增加煅打加热的反复次数,并作为一种国家的工艺固定下来了,这就是百炼成钢工艺的起源。我国的百炼钢技术的萌芽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时,百炼钢工艺已趋成熟,当时“炼”的工艺分为“三十炼”、“五十炼”、“百炼”等由此也产生了“百炼成钢”这一成语;魏晋南北朝是百炼钢的鼎盛时期。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7、灌钢法:大约在东汉末,可能出现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首先记载了灌钢法。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含碳量2%到6.67%的称为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一般把含碳量小于0.05%的称为熟铁),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含碳量0.05%到2%的称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灌钢法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同百炼法等比较,其优点是(1)生铁作为1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4)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

九、黄金冶炼技术历史?

黄金由于其独特的商业价值,价格受到全球广泛关注。

大约在公元前3600年,古埃及人进行了第一次黄金冶炼。一千年后,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匠们用石头、玛瑙珠子和叶子状的金吊坠制作了一个葬礼头饰,黄金首饰随之出现。从早期开始,人类就对黄金着迷,拥有黄金的欲望导致了大规模的淘金热,甚至引发了战争。

十、铁冶炼技术起源?

中国的冶炼技术的起源是和中国一门古老的技艺---炼丹术有很大的渊源的,炼丹术是封建时期帝王和贵族所追求的,因此当时很多的炼丹术士也就是道士很受封建统治者的赏识。而道士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或发财致富,并迎合了一些帝王、贵族的欲望,因而得到他们的鼓励和资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