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富兰克林避雷针的故事简介
历史上有一个关于避雷针发明的众所周知的故事。1752年,来自美国,的46岁科学家富兰克林,用丝绸做了一个风筝。他用麻线在暴风雨的天气里把风筝放飞。马线下被一把金属钥匙拴着。当雨水浸湿麻线,时,它变成了电导体。这时,他把手靠近钥匙,突然看到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动。与此同时,他的手指感到一阵剧痛。这个实验证明天空中的雷声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因此,富兰克林认为,如果在高楼上安装一根金属导线,并且导线线下接地,根据尖端放电原理,可以避免雷击建筑物的风险。这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由于避雷针的发明,人类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安全。避雷针的发明似乎是一个意外。一个巧合让一个伟人想起了一个突发奇想,它导致了发明和创造。
2. 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简短
风筝实验是富兰克林做的,不是爱迪生。
1752年,富兰克林提出了风筝实验,其他科学家在实验中,将系上钥匙的风筝用金属线放到云层中,被雨淋湿的金属线将空中的闪电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地面上的电是同一回事。后来他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让别人做了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这一术语。富兰克林对电学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通过设计1752年著名的风筝实验,“捕捉天电”,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
3. 概括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梗概
避雷针的原理:
在雷雨天气,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所以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这样,带电云层与避雷针形成通路,而避雷针又是接地的,避雷针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入大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险,保证了它的安全。
避雷针:
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
避雷针由接闪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 3部分组成。接闪器通常采用直径为 15~20mm、长度为1~2m的圆钢或钢管,固定于支柱上端经接地引下线与接地体连接。 当雷云对地放电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避雷针尖端突出地面并有良好接地,在针尖附近的电场强度提高,聚积相反极性的电荷,引导放电向避雷针方向发展,最终击中避雷针,把雷击能量有效地引入大地。
4. 富兰克林创造避雷针的故事
1750年富兰克林的十大伟大发明提出了关于避雷针的建议,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5. 富兰克林造避雷针
避雷针发明者是:富兰克林
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接闪杆,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在被保护物顶端安装一根接闪器,用符合规格导线与埋在地下的泄流地网连接起来。
避雷针规格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每一个防雷类别需要的避雷针高度规格都不一样。
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在避雷针的顶端,形成局部电场集中的空间,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引导雷电向避雷针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中文名避雷针
外文名lightning rod
别名防雷针、防雷铁、防电杆、挡雷针
发明人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用途:保护建筑物和人等避免雷击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