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路:是指线路中的电源不经过用电器,直接从正极流向负极,是比较危险的,容易形成火灾。
短路有两种情形:
1、不同相位的相线相碰,相间短路。
2、相线和地线(零线)相碰,对地短路。
电气设备在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电流由电源的一端经过电气设备后回到电源的另一端形成回路。若蒋电路的回路切断或因某种原因发生断线,电路中电流不能流通,电路不能形成回路,就叫做断路。 电源的两端不经过任何电气设备,直接被导线连通叫做短路。短路时,电路内会出现非常大的电流,叫做短路电流。当电路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可能增大到远远超过导线所允许的电流限度,致使导线剧烈升温,甚至烧毁电气设备,引起火灾。
断路:是指线路不通了,电流不能形成回路。
求下图电路图 以及每个 器件在电路图中 的作用
黑色圆柱体的是二极管,整流、防电流倒灌;米黄色圆柱体的是电阻,限流、电容放电用;红色的是发光二极管,电源指示用;黑色方形的是开关,按一下接通电源,再按一下关断电源;剩下一个是电容,降压用。
如何看电路图
电路图分低压电力电路图和电子电路图,一般都由串联,并联,混联等接法 低压电力电路图主要分主回路和控制回路,控制回路常用有点动,互锁,自锁,顺序切换,旁路切换,计时,计数等 电子电路图一般有整流,滤波,比较,放大,计时,计数,逆变,集成等组成 在看电路图时,要先明白电源在哪,最后输出给什么,中间过程都什么参与 比如:上图是一张星三角启动电路,是电气元件安装图, 主回路由空气断路器经黄,绿,红色线给热继电器,给电源接触器(左边接触器,我们给定为KM1) 中间接触器是将电机接成星形(我们给定为KM2) 右边接触器是将电机接成三角形(我们给定为KM3) 控制回路是从小型断路器出来,到停止按钮(红色按钮)给启动(绿色)按钮,准备启动时用; 当按下启动按钮时,KM2线圈得电,中间接触器动作(闭合),电机接成星形 KM2的辅助常开点闭合(这样的作法,电机必须接星形后,才能启动运行),KM1线圈得电,电源接触器闭合并自锁,电机在星形状态下启动运行 同时时间继电器计时 到时间后,KM2断开,同时KM3线圈得电,右边接触器闭合并自锁,电机转为三角接法运行,同时时间继电器退出工作状态。 这就是电路如何看,如何分析的步骤。 电子电路一般是分块进行分析,从电源入手,找出相关的主要元件(比如三极管,晶闸管,集成块等),根据其所构成的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节点电流和回路电压)进行分解成等效电路来分析
关于“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概念和应用
郑重声明:个人一字一字地码出来的,不是网上抄来的。
首先,这个越大或者越小越好都是一个理想状态。
我们说输出电阻。
因为我们知道电路回路里,电流=电压/电阻,那么在电阻一定、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流肯定要是一定的。如果你的输出电压一定的话,回路里关乎回路整体电阻的就只有输出设备的输出电阻与下游设备的输入电阻。
站在输出设备的角度讲,它的输出电阻越大,回路整体电阻受下游设备电阻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输出电流就越稳定。
站在下游设备的角度讲,它的电阻越小,回路的整体电阻就越小,从上游设备获得的功率就越多。
因此,设备的输出电阻越大越好,输入电阻越小越好。
另外那个问题:
采用深度负反馈电路可以保证回路整体的功率稳定性。
回答补充:
正如你所说,它为了电压的稳定性确实牺牲了一点输出能力。
但是做为一个电源,它自身的输出电压稳定性通常是比输出能力更重要的,因为下游设备对电源的要求通常是电压稳定,至于负载是否够用,那就是要从下游设备的实际负载量角度,去选择合适的电源了。
如果输出电压不稳定带来的麻烦,与获得的更大的那点输出能力来说,还是前者更重要一些。
判定负载能力大小。。。。这是个木桶问题啊。变压器线圈线径/整流硅桥/开关电源的变换管功率,这几点里哪个都会成为负载能力的瓶径,哪个最小哪个就是电源的负载能力标称。
那我就再次补充:
输出阻抗大小的关系还是可以用欧母定率解释。
输出阻抗趋于无穷大了,回路整体的阻抗也就可以趋于无穷稳定了。但是稳定的阻值和一定的电压就导致了一定的输出电流。
输出阻抗趋于无穷小了,回路整体的阻抗也就可以趋于无穷小了,一定的电压和更小的阻值是不是就导致了电流能更大呀?
另:
“输出阻抗小能够提高带负载能力”它的结论是对的,但理论上往往不是从电源自身的耗电角度来解释,而是从“电源电压一定,电源与负载整体回路的电阻越小电流就越大”来推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