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和电容作为两个最基本的元器件,在电路设计中应用广泛,可以实现滤波、移相、降压等作用,这个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分开来看。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作用。
1作用之一:滤波电容的特性是两端的电压不能发生突变,具有阻碍电压变化率的特性,利用这一点可以实现滤波作用,起到输出信号的平滑作用。以NTC测温电路为例,实际电路如下图所示。
NTC随着温度的变化其电阻发生变化,单片机采集电阻两端的电压可以计算出当前的环境温度,在电阻两端并联一个电容,可以起到滤波作用,使输出较为平滑,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2作用之二:移相、滤波器在设计运算放大电路时,我们会在其反馈端的反馈电阻上并联一个电容。电阻起到放大倍数的调节作用,并与电容并联构成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和相位补偿的作用,防止增加零点出现自激。电路如下图所示。
3作用之三:构成RC降压电路RC阻容降压是一种常用的低成本的降压方式,电路简单,多用在小功率的设备中。该电路的关键元器件就是电阻和电容。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电容起到降压作用,而电阻起到放电作用,给回路构成了一条泄放回路,断电后防止对人体构成伤害。
以上就是三种常用的RC并联电路,还有没有补充完整的地方,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以上就是这个问题的回答,感谢留言、评论、转发。更多电子设计、硬件设计、单片机等内容请关注本头条号:玩转嵌入式。感谢大家。
在我设计的产品中,电阻R和电容C相并联主要有以下的使用场景:在电阻分压电路中,电容C作为滤波电容滤除干扰信号:在PLC中,用于检测供电电源电压的电路,通过两个电阻分压之后,在电阻上并联一个电容,用于滤除干扰信号。下图中,D4是防电源反接二极管,输入的电源电压经过电阻R6,R12分压之后,直接输入到单片机的A/D检测口,用于检测输入电源电压。C11和R12相并联,C11起到了滤除干扰的作用。
在PLC中,当外部输入的模拟量信号为0-10V的信号时,由于单片机只能承受0-3.3V的电压,因此需要采用两个电阻进行分压,同样的,在下拉电阻的两端并联0.1uF的电容,用于滤除干扰。 在运算放大器的电路中,R、C并联构成低通滤波电路电阻R和电容C并联之后,接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反相端之后,电阻R除了作为反馈电阻决定整个电路放大倍数之外,R和C还构成了低通滤波电路。其-6dB对应的截止频率为1/(2πRC), 下图为高压静电除尘电源二次电流的调理电路,放大倍数为6倍,由C44,R67组成的3倍放大倍数的截止频率为1.59Hz,可以有效滤除50Hz工频信号的干扰。电阻R作为电容C的放电电阻,提供放电回路。a) 如下图的峰值检测电路或称为包络检测电路,当输入的电压小于电容C2上面的保持电压时,二极管D1截止,电容C2通过与其并联的电阻R5放电,当放电至低于输入的电压时,二极管导通,输入的电压又向电容C2充电,从而实现动态检测峰值,放电时间常数为C2*R6=100mS,充电的时间常数为R5*C2=100uS,该电路可以实现检测几Hz以内的包络。b)下图的电路是高频静电除尘电源的初级整流调压电路,通过可控硅进行整流以及调压,得到的直流电压通过8个1000uF的高压电容滤除脉动电压得到直流电压。
如果没有在电容两端并联电阻,当高频电源关机时,可控硅截止,8个1000uF的大电容没有放电回路,最高537V的电压会长期储存在电容上,给现场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中间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串联两个白炽灯泡给电容提供放电通道,白炽灯泡的电阻小,能在几秒内放完电,而且可以通过亮灯给用户放电指示。
当高频电源关机时,中间继电器的线圈断电,常闭触点导通,电容C通过两个串联的白炽灯泡放是,白炽灯泡点亮。
但是白炽灯泡非常脆弱,工作一段时间就烧了。
为了保证可靠性,我们在灯泡上并联一个放电电阻。当灯泡烧毁时,大电容依然能通过电阻放电。
我们设定的放电指标为,在60秒内从537V的最高电压放至安全电压36V以内。
因此,放电回路的时间常数R*C<60/2.7=22。
R<22/1000uF=22kΩ,我们选择阻值为5.1kΩ,功率为50W的功率电阻,保证了即使灯泡烧坏,也能大约在15S内从537V的最高电压放电至36V以下的安全电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