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频率计的测量原理(频率测量的基本原理)

来源:www.xrdq.net   时间:2023-01-20 10:29   点击:5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频率测量的基本原理

平均数就是若干个数据x1,x2,…xn的算术平均数,即:平均数=(x1+x2+…+xn)/n。如果各个数据有相同的数据,就是加权平均数,平均数公式为:

平均数=(m1•x1+m2•x2+…+mn•xn)/n。

但是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已经没有了原始数据,只能用第i组中点的数据xi代替本组的数据,以本组的频率pi代替本组数据的权重系数mi/n,这样就就得到直方图的平均数计算公式:平均数=x1•p1+x2•p2+…+xn•pn。

2. 频率的测量方法和原理

【公式】:f=1/T

频率:物质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常用f表示。物理学单位:Hz。

物理中频率的基本单位是赫兹(Hz),简称赫,也常用千赫(kHz)或兆赫(MHz)或吉赫(GHz)做单位。1kHz=1000Hz,1MHz=1000000Hz,1GHz=1000MHz。

扩展资料:

频率测量一般原理,是通过相应的传感器,将周期变化的特性转化为电信号,再由电子频率计显示对应的频率,如工频、声频、振动频率等。除此之外,还有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对声频的测量。

测量频率的方法一般分为无源测频法、有源测频法及电子计数法三种。

(1)无源测频法(又可分为谐振法和电桥法),常用于频率粗测,精度在1%左右。

(2)有源比较法可分为拍频法和差频法,前者是利用两个信号线性叠加以产生拍频现象,再通过检测零拍现象进行测频,常用于低频测量,误差在零点几Hz;后者则利用两个非线性信号叠加来产生差频现象,然后通过检测零差现象进行测频,常用于高频测量,误差在±20 Hz左右。

(3)电子计数法在测量范围和精度上都有一定的不足,而电子计数法主要通过单片机进行控制。由于单片机的较强控制与运算功能,电子计数法的测量频率范围宽,精度高,易于实现。

3. 频率测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光强与频率无关。发光强度在光度学中简称光强或光度,用于表示光源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光通量的物理量,国际单位为坎德拉,符号为cd,以前又称烛光、支光。

发光强度的定义考虑人的视觉因素和光学特点,是在人的视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光学中,光强往往指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由于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的相对视见率不同,所以不同波长光的辐射功率相等时,其光通量并不相等。

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描述周期运动频繁程度的量,频率概念不仅在力学、声学中应用,在电磁学、光学与无线电技术中也常使用。频率测量一般原理是通过相应的传感器,将周期变化的特性转化为电信号,再由电子频率计显示对应的频率,如工频、声频、振动频率等。

4. 测量频率的工作原理

用数字万用表测量频率时,首先将量程开关置于“Hz”位置,将黑表笔插入万用表的COM插孔,红表笔插入V/Hz插孔,然后用两表笔接触被测交流信号,即可读出其频率。

由于数字万用表频率档的灵敏度不是很高,若用来测量百十毫伏以下的频率信号,一般要先加放大器放大,然后才能测量频率。对于幅度在数十伏以上的交流信号,一般要先通过电阻分压衰减,然后才能测量频率,否则输入信号幅度过大,可能会损坏频率档输入级的整形电路。

5. 频率测量方法,按频率测量原理可分为

有线数字电视载波频率是有行标的,目前我国都采用的DVB-C标准,电视信号传输频率在110M~872M,也就说有700多兆的使用带宽。 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是描述振动物体往复运动频繁程度的量,常用符号f或v表示,单位为秒-1。为了纪念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贡献,人们把频率的单位命名为赫兹,简称“赫”。每个物体都有由它本身性质决定的与振幅无关的频率,叫做固有频率。频率概念不仅在力学、声学中应用,在电磁学和无线电技术中也常用。频率测量一般原理,是通过相应的传感器,将周期变化的特性转化为电信号,再由电子频率计显示对应的频率,如工频、声频、振动频率等。

6. 频率测量的基本原理是

频率的计算公式为:f=1/T其含义是物质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称为频率,常用字母f表示,其物理学单位是Hz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描述周期运动频繁程度的量,常用符号f或ν表示,单位为秒分之一,符号为s-1。为了纪念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贡献,人们把频率的单位命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每个物体都有由它本身性质决定的与振幅无关的频率,叫做固有频率。频率概念不仅在力学、声学中应用,在电磁学、光学与无线电技术中也常使用。数学中的频率计算:拓展资料与频率相关的我们常常会想到“多普勒效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一辆救护车迎面驶来的时候,听到声音越来越高;而车离去的时候声音越来越低。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现象和医院使用的彩超同属于一个原理,那就是“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是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

主要内容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

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蓝移blue shift);在运动的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

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红移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

根据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资料来源:网页链接网页链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