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电磁波的论文3000字
是290ghz表示动作、速度频率的意思,即1秒钟运动290次。我国家用电220V是50赫兹,周期是0.2秒,也就是说220V的正负极性在0.2秒变化一次,一秒变化50次,就是50赫兹。
赫兹概述
赫兹简写为Hz。物理上频率的测量单位,指每秒发生周期波动的次数。高频率的计量单位主要有kHz(即1000Hz)、MHz(即
1000kHz)、GHz(即
1000MHz)、THz(即1000GHZ)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1857~1894),德国物理学家,于1887年首先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于1888年发表了论文。他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赫兹用实验证明电磁波是存在的,且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相当于光速,赫兹实验为无线电、雷达和电视等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创新途径。他对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光电效应,认为在光的照射下物体能够释放电子,这个发现成为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2. 关于电磁波的论文3000字内容
H是磁场强度
H=n*I/l是螺线管的电感公式
H的单位是安/米,又叫亨利。亨利(H)单位很大,常用毫亨(mH)微亨(μH )做单位。
扩展资料
从1861年到1865之间,詹姆斯·麦克斯韦将经典电学和磁学杂乱无章的方程加以整合,发展成功麦克斯韦方程组。最先发表于他的1861年论文《论物理力线》,这方程组能够解释经典电学和磁学的各种现象。在论文里,他提出了“分子涡流模型”,并成功地将安培定律加以延伸,增加入了一个有关于位移电流的项目,称为“麦克斯韦修正项目”。
由于分子涡包具有弹性,这模型可以描述电磁波的物理行为。因此,麦克斯韦推导出电磁波方程。他又计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发现这数值与光速非常接近。警觉的麦克斯韦立刻断定光波就是一种电磁波。后来,于1887年,海因里希·赫兹做实验证明了这事实。麦克斯韦统一了电学、磁学、光学理论。
虽然,有了极具功能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经典电动力学基本上已经完备,在理论方面,二十世纪带来了更多的改良与延伸。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05年,在他的论文里表明,电场和磁场是处于不同参考系的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同样现象(帮助爱因斯坦发展出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实验,关于其详尽细节,请参阅移动中的磁铁与导体问题)。后来,电动力学又与量子力学合并为量子电动力学。
3. 电磁学论文3000字
电磁波的发现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最早,磁曾被认为是与电独立无关的现象),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而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
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的流动产生磁效应,而变化的磁场则产生电效应。
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J.C.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这个理论支配着一切宏观电磁现象(包括静电、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路、电磁波等等),而且在于它将光学现象统一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想。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H.A.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
和电磁学密切相关的是经典电动力学,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原则的区别。
一般说来,电磁学偏重于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从广泛的电磁现象研究中归纳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经典电动力学则偏重于理论方面,它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研究电磁场分布,电磁波的激发、辐射和传播,以及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电磁问题,也可以说,广义的电磁学包含了经典电动力学。
关于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电磁学发展的影响,见相对论电动力学、量子电动力学。
麦克斯韦《电磁论》发表后,由于理论难懂,无实验验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受到重视和普遍承认。
1879年,柏林科学院设立了有奖征文,要求证明以下三个假设:①如果位移电流存在,必定会产生磁效应;②变化的磁力必定会使绝缘体介质产生位移电流;③在空气或真空中,上述两个假设同样成立。
这次征文成为赫兹进行电磁波实验的先导。
1885年,赫兹利用一个具有初级和次级两个绕组的振荡线圈进行实验,偶然发现:当初级线圈中输入一个脉冲电流时,次级绕组两端的狭缝中间便产生电火花,,赫兹立刻想到,这可能是一种电磁共振现象。
既然初级线圈的振荡电流能够激起次级线圈的电火花,那么它就能在邻近介质中产生振荡的位移电流,这个位移电流又会反过来影响次级绕组的电火花发生的强弱变化。
1886年,赫兹设计了一种直线型开放振荡器留有间隙的环状导线C作为感应器,放在直线振荡器AB附近,当将脉冲电流输入AB并在间隙产生火花时,在C的间隙也产生火花。
实际这就是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证明电磁波和光波的一致性:1888年3月赫兹对电磁波的速度进行了测定,并在论文《论空气中的电磁波和它们的反射》介绍了测定方法:赫兹利用电磁波形成的驻波测定相邻两个波节间的距离(半波长),再结合振动器的频率计算出电磁波的速度。
他在一个大屋子的一面墙上钉了一块铅皮,用来反射电磁波以形成驻波。
在相距13米的地方用一个支流振动器作为波源。
用一个感应线圈作为检验器,沿驻波方向前后移动,在波节处检验器不产生火花,在波腹处产生的火花最强。
用这个方法测出两波节之间的长度,从而确定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
1887年又设计了“感应平衡器”:即将1886年的装置一侧放置了一块金属板D,然后将C调远使间隙不出现火花,再将金属板D向AB和C方向移动,C的间隙又出现电火花。
这是因为D中感应出来的振荡电流产生一个附加电磁场作用于C,当D靠近时,C的平衡遭到破坏。
这一实验说明:振荡器AB使附近的介质交替极化而形成变化的位移电流,这种位移电流又影响“感应平衡器C”的平衡状态。
使C出现电火花。
当D靠近C时,平衡状态再次被破坏,C再次出现火花。
从而证明了“位移电流”的存在。
赫兹又用金属面使电磁波做45°角的反射;用金属凹面镜使电磁波聚焦;用金属栅使电磁波发生偏振;以及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大棱镜使电磁波发生折射等。
从而证明麦克斯韦光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
至此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才被人们承认。
被人们公认是“自牛顿以后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
至此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建立,赫兹验证的电磁场理论向全世界宣告了它的胜利。
4. 电磁场论文3000字
姚毅,自86年以来,先后为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主讲了电路分析、电路CAD、C语言程序设计、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等8门课程。多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2002年被评为院教学十佳。
主研了航空航天工业部科研项目两项、国家863科研项目1项,主持了省级科研项目3项、省教改项目两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教学成果奖两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编教材两部。
5. 关于电磁波的论文3000字开头
电磁波和光波的区别
1、传播方式不同:电磁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电磁场;而光波通常是指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
2、产生方式不同:电磁波是由同相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衍生发射的震荡粒子波;而光波通常是指在固定频率范围之间的电磁波。
3、组成不同:电磁波的成分很多,总的来说和光波的差不多,只是波长大的电磁波它的每一小段都不小;而光波是由大量的光子连起来的光子集体,就像绳子一样,一小段一小段的光子连在一起,表现出整体的波动性,所每一小段其实也有整体绳子的特性。
6. 关于电磁波的论文3000字怎么写
深井电磁波随钻通信原理介绍 一、电磁波无线随钻仪发展概况 随着定向井、水平井、分支井及大位移水平井等特殊工艺钻井技术的迅猛发展及老油区复杂区块和薄油层开发力度的加大,传统的泥浆脉冲传输方式的不足之处越来越突出。
泥浆脉冲传输方式技术虽然应用广泛,但数据传输速率较慢,信息量较小,传输信号易受钻井液的质量和泵的不均匀性影响.要求钻井液的含砂量≤l%,含气量≤7%.当使用可压缩性钻井介质时,会导致压力波信号变形,所以在欠平衡钻井条件下适用性很差。电磁波传输方式是将反映井底轨迹方向,地层特性参数的低频电磁波信号传送到地面.钻井过程中,钻杆,裸露的井壁和它们之间的空间以及周围的地层共同组成了电磁波传输通道,电磁波从发射源向周围的无限空间辐射,由固定在钻机旁的地表天线接收.它不需要泥浆作为信号载体,对钻井液的质量和钻探泵的不均匀性要求更低,所以数据传输能力较强.其优点是不需要机械接收装置,系统稳定性好,对于欠平衡钻井工艺有更好的适应性。它的缺点是:背景噪声对信号的影响较大,而且随着岩层对信号的吸收和大地电阻的变化导致信号的衰减,导致发送电路复杂程度提高。目前,这些问题已经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背景噪声大的问题通过比较先进的可编程滤波的方法,使背景噪声得到了彻底的抑制。信号衰减大的问题,是采用自动阻抗适应系统解决的。电磁波法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最早应用于煤矿安全和军事方面.俄罗斯是较早开展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研制的国家之一,他们把MWD系统称为电磁波通道井底遥测系统. 国外已经成功利用电磁波MWD技术传输井下测量信号随钻仪器得到广泛利用。国内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利用MWD技术把探管传感器测出的井斜、方位、重力和、重力工具面角、工具面角、温度、电池电压以及地层参数实时的用电磁波发送到地面。并在遥控遥测及双向传输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于采用了双向电磁波无线传输技术,大大的方便了对井下仪器的操控,可对井下设备进行遥控,也可方便地对电磁波信道进行自检,对电源实施遥控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电源利用率。二、电磁波无线随钻仪的工作原理电磁波无线随钻仪有两种工作模式,即单向工作模式和双向工作模式。(1)单向工作模式,把地下(钻头部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间歇地或者连续地发送到地面,由地面的仪 器接收解码还原出传感器测量出的各种动态数据。送给计算机串口并进行分析显示和打印。地下部分由电源系统、无线发送系统和天线系统、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阻抗自动适应系统组成。电源系统由水轮发电机和充电电池组成,利用水的压力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电机工作转速800~3000 r/ min时,输出±36V至±48V的直流电压。对发电机的要求:功率不得小于80W,充电电池放电电流不得小于3A。数据发送模块有三种调制方式:一是PWM脉冲宽度调制方式;二是窄脉冲调制方式;这种方式很有发展前景,使电磁能量瞬时超能量发送,最大的优点是节省电能,可以省去发电机。三是传统的正弦波传输调制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接收电路比较简单,抗干扰能力较好。无论是那种调制方式,只要传输距离远,误码率最低才是最终目的。天线形式为偶极子电流方式。通信距离是与发送天线所处的深度、工作频率、天线周围的电阻率有密切关系的。天线的设计主要在于它的坚固程度,要求扭矩达到金属钻杆的90%以上。绝缘程度要高,要求在空气中电路值大于2MΩ。交流阻抗理论设计大于50Ω。(2)双向电磁波传输,是半双工通信方式,地面和地下都有电磁波收发电路,地面的发射部分有着比地下发射部分不受体积限制的优点,功率可以做的很大。三、电磁波收发模块简介模块简介:该模块主要用于油田电磁波无线测斜仪,进行地下与地面的无线双向数据通信,以达到深井遥控、遥测之目的。电路采用单片机波形合成法进行调制与解调,在极低频状态下,传输速率快,误码率低,可靠性高,传输距离远,电源采用优化管理技术节电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采用了阻抗自动适应系统,使其在不同深度和不同环境下,发送功率都能保持最佳状态。在温度适应方面,内部采用里了高导热散热器,外部采用温度隔离方式,以适应井下不同温度的工作环境的需要。主要指标:模块外形尺寸:直径:32mm,长度:520mm。工作电压:DC±36V。最大发射功率:120W。待机电流:10mA。数据接口为232串口模式。传输速率:每秒5个16进制字符。传输深度:(试验深度)5Km。7. 电磁场与电磁波论文2000字左右
网上有电子科技大学王园老师的电磁场理论上课的视频,你找找看,讲的还不错。
8. 电磁感应论文3000字
电磁感应是电生磁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根据统一电磁场理论:
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涡旋电场
变化的电场在周围产生涡旋磁场
当电荷周围的磁场发生变化时,便会产生电场,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便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即电压)。
9. 磁场描绘论文3000字
假的,没有多大科学依据,也找不到类似的科学论文,我去测试了一下,同一个人,把名字年龄修改一下,它的检测结果都不一样的,我觉的它的检测结果都是随机生成的,就是骗你去买药
10. 有关电磁波的论文
光是以电磁波传播辐射能的,光还可以表现为光子。
光确实是辐射,确切的说是电磁辐射。
牛顿很早就做过了三棱镜分光实验,可见光通过三棱镜变成了五颜六色,形成了最原始的光谱图。所谓光谱图,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频率的光在以波长为横轴的图上标示出来,就像一张菜谱的列表,只是不同的菜名被替换成了大小排列的频率。又基于当时对光反射与折射等几何性质的观察,于是牛顿提出光是一种微粒,小到肉眼无法分辨单个光微粒,而光线是一些大小不同并且迅速震动的光粒子组成。经典物理(相对于后发展起来的量子物理而言)对光的早期研究中,干涉与衍射现象是光作为波的最有力证据,并得到了当时绝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可,其中最重要的要数菲涅耳衍射和杨氏双缝干涉。
但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研究发现了紫外线照射到金属上时,会令金属发射出带电粒子,便是电子,是称光电效应。物理学家还发现原子中电子在轨道间跃迁,伴随电磁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以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辐射或吸收的形式发生。
1923年至1924年,年轻的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在题为“量子理论的研究 ”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物质粒子都具有波动和粒子两相性的假设。并指出,物质粒子的波长(波动范畴)和粒子动量(粒子范畴)成反比。这是第一次把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联系起来,并且被证明是成功的。后来人们还发现电子群同样存在波动行为,从而电磁波的粒子性被证实了。
简单的说,光既可以表现为光子,也可以表现为电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