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振动机械波
振动方程s=Acosωt,就是高中数学里学的三角函数曲线。
振动速度v= ωAsinωt。
振动周期2π/ω。
振源振动是垂直与波传播方向的。
波传播速度由波长λ/振动周期=ωλ/2π决定。在不同介质内波长长短不同。
2. 简谐振动是机械波吗
不一定。简谐运动的特征是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方向相反,即F=-KX。比如弹簧振子的振动就是简谐运动,它是直线运动,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单摆的摆角小于5度时的振动也是简谐运动,其中K代表mg/L,但是单摆是曲线运动。
3.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图像专题
机械波中加速度是指,某质点在平衡位置的震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可以根据质点与平衡位置的具体情况而定,简单来讲一般认为除平衡位置外,加速度的方向都指向平衡位置,速度的方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质点的运动速度,还有波的运动速度。有本质的区别。波的运动速度与介质有关系,质点的运动速度与初始参数和具体位置有关。
4. 机械波 电磁波
在机械波高频段中,存在波长为毫米数量级的波。而在电磁波的低频谱中,也存在波长为毫米数量级的电磁波。也就是说高频机械振动所产生的机械波,和低频振动的电磁波是存在重叠部分的。但从它们产生的机理上,是可以区分的。机械波是由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而电磁波,是由电磁振动向外传播而形成。所以要从毫米波产生的机理上来区分,它到底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换言之毫米波可能是机械波,也可能是电磁波。
5. 有机械波就有机械振动
机械波中看质点的振动方向的方法:
首先我们观察波源,看机械波中更靠近波源的点在它的上方还是下方。
每个点的振动都是被更靠近波源的点带动的,所以如果更靠近波源的点在它上方,那么它就会被带着向上振,否则就是向下振。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
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6. 机械振动谐波
以前由于接入供电系统的非线性设备较小,帮在系统中引起的谐波电流也很小,所以对电力质量的影响不大。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用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以及各类开关电源的产品,如电视机、空调器、节能灯、调光器、洗衣机、微波炉,信息技术设备等迅速涌入居民家庭,虽然每台设备向电网注入的谐波电流不大,但这些设备数量大、分布广。有些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空调器等在使用时具有集中的特点,在某些时段会使注入到电网的谐波电流对公用电网造成的谐波问题特别突出,这不但使接入该电网的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甚至造成故障,而且还会使供电系统中性线承受的电流超载,影响供电系统的电力输送。因此谐波问题得到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供电系统中的谐波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发、输、供和用电设备的附加损耗,使设备过热,降低设备的效率和利用率。 由于谐波电流的频率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高频电流流过导体时,因集肤效应的作用,使导体对谐波电流的有效电阻增加,从而增加了设备的功率损耗、电能损耗,使导体的发热严重。 (1)对旋转电机的影响 谐波对旋转电机的危害主要是产生附加的损耗和转矩。由于集肤效应、磁滞、涡流等随着频率的增高而使在旋转电机的铁心和绕组中产生的附加损耗增加。在供电系统中,用户的电动机负荷约占整个负荷的85%左右。因此,谐波使电力用户电动机总的附加损耗增加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电动机的出力一般不能按发热情况进行调整,由谐波引起电动机的发热效应是按它能承受的谐波电压折算成等值的基波负序电压来考虑的。试验表明,在额定出力下持续承受为3%额定电压的负序电压时,电动机的绝缘寿命要减少一半。因此,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持续工作的条件下,电动机承受的负序电压不宜超过额定电压的2%。 谐波电流产生的谐波转矩对电动机的平均转矩的影响不大,但谐波会产生显著的脉冲转矩,可能出现电机转轴扭曲振动的问题。这种振荡力矩使汽轮发电机的转子元件发生扭振,并使汽轮机叶片产生疲劳循环。 (2)对变压器的影响 谐波电流使变压器的铜耗增加,特别是3次及其倍数次谐波对三角形连接的变压器,会在其绕组中形成环流,使绕组过热;对全星形连接的变压器,当绕组中性点按地,而该侧电网中分布电容较大或者装有中性点接地的并联电容器时,可能形成3次谐波谐振,使变压器附加损耗增加。 (3)对输电线路的影响 由于输电线路阻抗的频率特性,线路电阻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加。在集肤效应的作用下,谐波电流使输电线路的附加损耗增加。在供应电网的损耗中,变压器和输电线路的损耗占了大部分,所以谐波使电网网损增大。谐波还使三相供电系统中的中性线的电流增大,导致中性线过载。输电线路存在着分布的线路电感和对地电容,它们与产生谐波的设备组成串联回路或并联回路时,在一定的参数配合条件下,会发生串联谐振或并联谐振。一般情况下,并联谐波谐振所产生的谐波过电压和过电流对相关设备的危害性较大。当注入电网的谐波的频率位于在网络谐振点附近的谐振区内时,会激励电感、电容产生部分谐振,形成谐波放大。在这种情况下,谐波电压升高、谐波电流增大将会引起继电保护装置出现误动,以至损坏设备,与此同时还可产生相当大的谐波网损。对于电力电缆线路,由于电缆的对地电容比架空线路约大10-20倍,而感抗约为架空线路的1/2-1/3,因此更容易激励出较大的谐波谐振和谐波放大,造成绝缘击穿的事故。 (4)对电力电容器的影响 随着谐波电压的增高,会加速电容器的老化,使电容器的损耗系数增大、附加损耗增加,从而容易发生故障和缩短电容器的寿命。另一方面,电容器的电容与电网的感抗组成的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等于或接近于某次谐波分量的频率时,就会产生谐波电流放大,使得电容器因过热、过电压等而不能正常运行。 2.影响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工作和可靠性 谐波对电力系统中以负序(基波)量为基础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影响十分严重,这是由于这些按负序(基波)量整定的保护装置,整定值小、灵敏度高。如果在负序基础上再叠加上谐波的干扰(如电气化铁道、电弧炉等谐波源还是负序源)则会引起发电机负序电流保护误动(若误动引起跳闸,则后果严重)、变电站主变的复合电压启动过电流保护装置负序电压元件误动,母线差动保护的负序电压闭锁元件误动以及线路各种型号的距离保护、高频保护、故障录波器、自动准同期装置等发生误动,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7. 机械振动与波
频率与振幅没有关系。一秒钟内振动质点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叫振动的频率,其单位为赫(Hz) 。
频率也是表示质点振动快慢的物理量,频率越大,振动越快。振幅是指振动的物理量可能达到的最大值,通常以A表示。它是表示振动的范围和强度的物理量。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或 其单位关系为1Hz=1S^(-1)固有频率和固有周期简谐运动的振动频率(周期)是由振动物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又叫固有频率(固有周期)。
声波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在机械振动中,振幅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最大位移的绝对值,振幅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位移的大小。振幅是标量,单位用米或厘米表示。振幅描述了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和振动的强弱。
在交流电路中,电流振幅或电压振幅是指电流或电压变化的最大值,也叫电压或电流的峰值。
在声振动中,振幅是声压与静止压强之差的最大值。声波的振幅以分贝为单位。声波振幅的大小能够决定音强。
简谐振动的振幅是不变的,它是由谐振动的初始条件(初位移和初速度)决定的常数。
谐振动的能量与振幅平方成正比。因此,振幅的平方可作为谐振动强度的标志。
强迫振动的稳定阶段振幅也是一个常数,阻尼振动的振幅是逐渐减小的。拓展资料: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一辆救护车迎面驶来的时候,听到声音越来越高;而车离去的时候声音越来越低。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现象和医院使用的彩超同属于一个原理,那就是“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是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
主要内容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